Self Help & Tips


傷害感情的四種爭執習慣(下)

Author: JouAn “Anne” Chen (柔安), TMH Counselor 我們在九月初的時候和大家介紹了婚姻與家庭治療大師-約翰高特曼(John Gottman)整理出來的四種會傷害感情的爭執習慣-批評(Criticism)、鄙視(Contempt)、防衛(Defensiveness)、拒絕回應(Stonewalling)。這些習慣在任何爭執中都很常見,當你發現他們的存在時,並不需要緊張。因為爭執在感情裡是無可避免的,我們都應該學習如何和伴侶一起更好的「管理」爭執-就如同我們學習管理情緒,而非消滅情緒。其實好的爭執可以助長感情,幫助伴侶在溝通的過程裡更加理解彼此。減少這些習慣的第一步驟是辨認這四種習慣的存在,如果你忘記或是還沒看過的話,可以先看這篇-傷害感情的四種爭執習慣(上)。 1、在批評之前,你可以先嘗試:「溫和的開頭」 上一篇提到了批評和抱怨的不同,前者針對個人,後者針對事件。那麼該如何「有效地抱怨」呢?當我們用「你…」來開頭時,很容易變成針對伴侶個人的責備句,為了避免批評的發生,取而代之我們可以用一個叫做「I statement」的技巧,以「我感到/覺得…」來表達自己對於事件的經驗和需求。I statement可以簡單分為三個部分-事件、感受或情緒、需求。舉例來說,批評是:「你真的很自私!從來沒有在乎過我!」而運用I statement的「抱怨」看起來是:「當你在聊天時低頭滑手機會讓我感到很失落,我需要被尊重。」在這裡甚至可以一起討論什麼樣的行為能讓伴侶感到需求被滿足,詢問:「什麼樣的舉動會讓你感到被尊重呢?」如果有一個答案的話可以表達:「當你放下手機和我有更多眼神交流,可以讓我感到你尊重我們的對話。」若不確定的話,可以誠實的告訴伴侶再一起討論。 2、培養「感謝的習慣」,以平衡鄙視帶來的負面影響 當鄙視存在於感情中,兩人的地位在關係裡開始呈現不平等的狀態,因為鄙視是以較高的地位去看待伴侶並讓其感到價值感低落,這樣的不平衡會漸漸地破壞感情,這也是鄙視為這四種習慣裡最容易預測離婚的原因。其實重新平衡感情有很多種方法,而其中一個很有效的方法為培養感謝的習慣:每天花不到一分鐘感謝一件事情,可以是對方的付出、一起做的事,也可以是伴侶的特質,例如:謝謝你今天提醒我帶傘、謝謝你總是很細心、我很感謝我們一起花時間討論這些事情…等等。感謝彼此對於感情付出的努力或是提醒對方「你的這些特質我一直都很喜歡喔」,可以讓伴侶感到被尊重、被看見-這些都是在親密關係裡很重要的需求。在地位平等的關係中,不愉快發生時不會因為鄙視的不平衡而造成嚴重的爭吵,以理解伴侶為出發點,尊重的表達想法,而非把對方放在較低的地位去數落。例如鄙視會是:「你覺得你很辛苦?你只會在旁邊滑手機,你除了耍廢還會幹嘛?」而平衡的關係是:「我理解你工作很忙需要一些時間休息,但可以請你一起收拾桌面後再休息嗎?」 3、一起「檢視責任」,取代防衛的反應 雖然防衛是在受到批評時很自然的自我保護反應,但是它不但無法解決問題,還會讓伴侶覺得反過來被責備,這種「是你不是我」的回應容易讓爭執變得更激烈。感情裡的互動是雙向的,在不顧一切的保護自己而變相讓另一個人承擔問題的全責之前,試著去檢視自己能不能負擔部分的責任,來避免互相責備導致的激烈爭吵。例如從防衛的反應:「我就真的沒空,你有時間唸我幹嘛不自己去處理?」改為:「我希望你能理解我不喜歡在很忙的時候被唸,但你說的對,我的確可以運用零碎的時間來處理這件事。」 4、運用技巧「自我舒緩」情緒,避免拒絕回應的發生 在爭執中被龐大的情緒淹沒時,我們為了保護自己不承受這樣的痛苦,會出現拒絕回應的逃避行為來抽離情緒。研究發現當人被情緒淹沒時,所承受的情緒壓力會影響生理,譬如心跳加快、釋放壓力賀爾蒙、或是處於「戰或逃的反應」。因此拒絕回應其實是身體在自動地幫我們舒緩當下的情緒,像是突然離開爭執的場所、沉默、或是說出「我被你氣到不行,懶得跟你說了」。如果可以先和伴侶溝通:「我可以先打斷你嗎?我覺得現在情緒大到非常不舒服,可以給我20分鐘緩和情緒我們再來重新討論嗎?」這可以讓我們在承諾保持溝通的同時,去做些自我舒緩的活動,讓彼此更有效的討論事情。記得在這至少20分鐘的時間裡,避免把時間花在和爭執有關的想法,而是專注在舒緩的事物-音樂、閱讀、運動…等等。由於感情裡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有些爭吵會因本質上觀念的不一樣而永遠都沒辦法「解決」。其實關係裡所謂的爭執是一種溝通的手段,因此我們若能發現且避免這些爭執習慣的話,可以幫助我們專注在想要溝通的議題上面,來減少感情被激烈爭執磨掉的風險。如果你們對於近一步討論溝通模式的伴侶諮商有興趣,東京心理諮商中心很高興能成為您在海外的資源,我們提供中文、英文、日文和西文的面對面與線上伴侶諮商,歡迎來信詢問、預約:[email protected]

傷害感情的四種爭執習慣(上)

Author: JouAn “Anne” Chen (柔安), TMH Counselor 你是否聽過「感情因爭吵而消磨殆盡」?或是曾經對於感情裡的頻繁爭執感到絕望?但是你知道嗎?大多數伴侶爭執的問題有將近七成是「無法解決」的,因為我們在爭執時並不是單純針對當下的問題在吵架,造成我們受傷的是藏在表面問題底下的互動模式。婚姻與家庭治療大師-約翰高特曼(John Gottman)是伴侶諮商界的權威,其中最有名的研究為觀察夫妻的爭執,並可以在高達九成的準確率下預測伴侶是否會離婚。而這高準確率的秘密在於他長年研究感情裡的溝通模式,透過觀察伴侶在爭執中的互動來預測結果。今天我們想分享高特曼歸類出的四種會傷害感情的爭執習慣: 批評(Criticism) 第一個習慣是批評。請注意批評和抱怨是不同的,抱怨針對事件,而批評針對個人。舉例來說,當伴侶未完成承諾的事時,抱怨是「我們說好你要預約這間餐廳的,我一直很期待和你來吃,你忘記這件事我覺得很難過!」,批評則是「你真的很自私、很不體貼!從來沒有想過我,也沒有想過你的行為對我造成的影響!」批評會讓人感到被攻擊、拒絕和受傷。不過批評的發生不代表感情完蛋了,我們需要小心的是長期批評帶來的嚴重影響-鄙視。 鄙視(Contempt) 由長期批評發展而來的鄙視包括了不尊重、嘲諷、譏笑、翻白眼或輕蔑伴侶。鄙視聽起會是「你覺得你很辛苦?我做這麼多事情的時候,你只會在旁邊滑手機,你除了耍廢還會幹嘛?」或是「天啊!你怎麼可以這麼棒,沒有一件事情可以做好」。鄙視是從更高的地位去看伴侶,並讓人產生絕望感或感到價值感低落。他是四種習慣裡最容易預測離婚的因素。 防衛(Defensiveness) 防衛很多時候是出自於我們對批評的習慣反應,其目的是為了讓伴侶不繼續攻擊,不過它其實很難成功達成這個目的,反而容易讓伴侶覺得我們不在意,或是不為犯錯的部分負責。另外,防衛並非只發生在受到批評時,有時因為過去的經驗,它會變成一種習慣的反應。例如當伴侶詢問:「你預約好晚上的餐廳了嗎?」防衛的回答會是:「我就真的很忙、沒空!你明明也知道,你為什麼不自己去預定?」雖然為了保護自己而出現防衛反應很合理,但它往往導致更激烈的爭執,因為這其實是一種反過來責怪伴侶的方式。 拒絕回應(Stonewalling) 拒絕回應通常是對於鄙視的反應,它就像是英文字面上的意思,築起一道牆,從互動中完全抽離不回應伴侶。當我們長期在爭吵中經驗前面提到的批評、鄙視、防衛,情緒累積下來會大到像是被它們淹沒一樣,進而出現逃避行為──轉身離開、做一些當下可以分心的事物(滑手機、放空)、假裝在忙其他事情等──以達到拒絕回應的目的。拒絕回應養成習慣後會變得非常難改變,並且直接地減少了伴侶之間的溝通。其實任何感情都沒辦法完全消除爭執,但是我們可以透過改變溝通模式來改善爭執的方式,讓感情不會因此而「磨掉」。辨認這四種習慣是很重要的第一步,我們會在下一篇提到更詳細的改善這四種習慣的方法。如果你們對於近一步討論溝通模式的伴侶諮商有興趣,東京心理諮商中心很高興能成為您在海外的資源,我們提供中文、英文、日文和西文的面對面與線上伴侶諮商,歡迎來信詢問、預約:[email protected]參考資料 (Reference)Gottman, J. M., Coan, J., Carrere, S., & Swanson, C. (1998). Predicting marital happiness and stability from newlywed interaction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5-22.Gottman, J. M., & Levenson, R. W. (2002). A two‐factor model for predicting […]

新冠肺炎疫情:檢疫隔離、保持社交距離與潛在的心理健康議題(中文版)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新冠肺炎)的爆發導致許多國家實施了居家檢疫和自我隔離的政策,影響接觸傳染病或有症狀的人的可能性。在家中或專門設施中進行檢疫或隔離通常是讓人不愉快的經歷,對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包括憤怒、焦慮、憂鬱、失眠、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症狀(Brooks et al., 2020)。

如何設立和家人之間的界線 (中文版)

翻譯 : JouAn “Anne” Chen, MA. Since JouAn ‘Anne’ Chen joined the TMH team we have been able to offer counseling in Mandarin as well as English and Japanese to clients. Here is a message from Anne to our Chinese-speaking blog readers: 長期離鄉背井工作,偶爾會有想家的時候。「回家」是否有時候讓你感到沉重呢?面對家人的期待與價值觀上的不同,是否讓你對回家這個選項卻步呢?有時太直接拒絕的話很難說出口,怕照顧自己需求的同時被貼上了「不孝」的標籤。 你知道嗎?其實,和家人之間的界線其實可以看起來像這樣:·謝謝你的關心,不過這是我自己的決定·我尊重你的價值觀跟信念,但我有自己的想法·我不會再在家庭紛爭裡負責當中間人調解了·請你停止,評論我的體重是不恰當的·再繼續沒禮貌的評論我的生活方式,我就不會繼續分享了·我知道你很挫折,但我不想一起八卦·我認為我的伴侶應當受到尊重,不然我們不會再來拜訪·請不要再問我們什麼時候生小孩了,這樣是在對我們的關係施加壓力 遇到不尊重的人,就算是家人,好好保持距離才能保持自己的身心健康喲。 若您在設立和他人的界線時遇到困難,想尋求專業幫助的話,歡迎來信詢問、預約,東京心理諮商中心很高興能成為您在海外的資源。 Click here to book an appointment with one of […]